《傅雷家书》看完了

date
Jan 18, 2021
原本是因为儿子的原因,想着他看过了,我也看一下这本被推崇备至的家书,具体是些什么内容,也好学习一下如何为人父母和孩子沟通。哪知道看到差不多的时候,和尧再次沟通的实话,他居然说从没让我看过这本书,并且一向不喜欢这本书……好尴尬,那我怎么会有印象他上次回来饭桌上建议我先看这个,而不是《自在独行》呢?
notion image
看书的过程中,心情其实挺复杂的,满是佩服,却又不得不思忖着,也就10年功夫,最会却是走上了那条不归路。从头到尾,一直能看出傅雷是个很骄傲的人,从开始在傅聪学业做人上的谆谆教诲,到觉得自己在艺术上可能会跟不上傅聪的步伐,而不断要求(或者说请求)儿子和他多谈些艺术体会,到后半段谈到为人处世和与这个社会的关系处理上,始终能信手拈来的用前人大家的言行来佐证,都后来哪怕是已经决心走上那条不归路了,却依旧不愿给任何人增添麻烦。也就是在同一年的上半年,因为版税只能收一次(再版就不能收了),没有固定工资收入,所以生活拮据,开口问傅聪(可以说已经是国际知名音乐人了)是否能资助一二的时候,依然是那么小心翼翼的。

书中值得反复阅读的地方实在太多,自然不能全都罗列,这里只是摘取一部分。
  • “那篇《微神》,如今认为太雕琢,过分刻画,变得纤巧,反而贫弱了。一切艺术品都忌做作,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自然,好像天衣无缝,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。”——这里,我不由自主想起前面刚看的垃圾书:譬如什么《自在独行》
  • 便是目不识丁的农夫也有出神的经验,虽时间不过一刹那,其实即是无我或物我两忘的心境。——傅雷《傅雷家书》
  • 理财有方法,有系统,并不与重视物质有必然的联系,而只是为了不吃物质的亏而采取的预防措施;正如日常生活有规律,并非求生活刻板枯燥,而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,节省更多的精力来做些有用的事,读些有益的书,总之是为了更完美的享受人生。——傅雷《傅雷家书》
  • 东方的智慧、明哲、超脱,要是能与西方的活力、热情、大无畏的精神融合起来,人类可能看到另一种新文化出现。——傅雷《傅雷家书》
  • 吾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倘不逐渐改变,不用油脂和蛋白、肉类来代替大量的淀粉,光靠谷类增产还是有困难。吾国人口多,生育率高,消耗淀粉(米、麦、高粱及一切杂粮)的总量大得惊人,以绝大部分的可耕地种谷类所能供应人的热量(即卡路里),远不如少量面积种油脂作物所能供应人的热量为多。在经济核算上,在国民健康观点上,油脂的价值远过于谷类。我们工农阶级的食物,油脂与淀粉质消耗的比例,正好和西欧工农在这两类上的比例相反。结果我们的胃撑得很大,到相当年纪又容易下垂,所得营养却少得可怜——但要改变大家几千年来多吃谷类的习惯大不容易,至少也要一两代才能解决。同时增加油脂作物和畜牧生产也是件大事。——傅雷《傅雷家书》
  • 太多与刺激感官的东西(音乐便是刺激感官最强烈的)接触,会不知不觉失去身心平衡。你既憧憬希腊精神,为何不学学古希腊人的榜样呢?你既热爱陶潜、李白,为什么不试试去体会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境界(实地体会)呢?你既从小熟读克利斯朵夫,总不致忘了克利斯朵夫与大自然的关系吧?还有造型艺术,别以家中挂的一些为满足,干吗不上大英博物馆去流连一下呢?大概你会回答我说没有时间,做了这样就得放弃那样。可是暑假中比较空闲,难道去一两次郊外与美术馆也抽不出时间吗?只要你有兴致,便是不在假中,也可能特意上美术馆,在心爱的一两幅画前面呆上一刻钟半小时。——傅雷《傅雷家书》
  • 预先体会十年二十年以后的感想,往往能够使人把眼前的艰苦看淡。——傅雷《傅雷家书》
  • 中华民族从古以来不追求自我扩张,从来不把人看做高于一切,在哲学文艺方面的表现都反映出人在 自然界中与万物占着一个比例较为恰当的地位,而非绝对统治万物、奴役万物的主宰。因此我们的苦闷,基本上比西方人为少为小;因为苦闷的强弱原是随欲望与野心的大小而转移的。农业社会的人比工业社会的人享受差得多,因此欲望也小得多。况中国古代素来以不滞于物,不为物役为最主要的人生哲学。并非我们没有守财奴,但比起莫里哀与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与野心家来,就小巫见大巫了。中华民族多数是性情中正和平、淡泊、朴实,比西方人容易满足。——傅雷《傅雷家书》
  • 萧邦的音的长短顿挫跟别的作家不同,那样的特殊,就是波兰人最爱说的那种萧邦式的音的长短顿挫。一定要从心里流出来,不能有一点做作。过分了就变成李斯特,太沉着又变成勃拉姆斯,太温柔又变成舒曼,太轻灵又变成德彪西。——傅聪《傅雷家书》
  • 更多的随手复制摘录,都在这里。太多了,全都放这里就太乱了。

傅雷于1961年9月2日写的信件,理论上是他当时的想法心得的日记,一并寄给了傅聪而已。看的出来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松动,又有了想法。可惜,在专业上这么牛逼,还一心向组织靠拢,总觉得提意见和建议是不错的这么一个人,却没想到斗争可以如此反复。太naive了。所以,这也是最后,他觉得玩不下去的原因之一吧。
对这个世界的疏离感(书中反复提到的detached from everyting);生活的日益拮据,以致于不得不向儿子开口;身体原因导致的无法继续工作;最后还有政治原因。这些加在一起,才是傅雷夫妇走向绝路的原因吧。从以下书信内容,可以想见那10年,他们夫妇心情之跌宕:
  • 我们从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辈,多少是怀疑主义者,正如文艺复兴时代和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前的人一样,可是怀疑主义又是现社会的思想敌人,怪不得我无论怎样也改造不了多少。假定说中国的读书人自古以来就偏向于生死的慨叹,那又中了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毒素(因为不劳而获才会有此空想的余暇)。说来说去自己的毛病全知道,而永远改不掉,难道真的是所谓“彻底检讨,坚决不改”吗?我想不是的。主要是我们的时间观念,或者说time sense[时间观念]和space sense[空间观念]比别人强,人生一世不过如白驹过隙的话,在我们的确是极真切的感觉,所以把生命看得格外渺小,把有知觉的几十年看做电光一闪似的快而不足道,一切非现实的幻想都是从此来的,你说是不是?——傅雷《傅雷家书》
  • 我抱着满腔愉快的心情告诉你一个好消息,我日夜盼望的那么一天终于到来,爸爸的问题解决了,已于九月三十日报上发表(就是“摘掉帽子”)。爸爸是一九五八年四月底戴上右派帽子的,他是文艺界中最后一个,当时阿敏就要告诉你,我们怕刺激你,立即去信阻止,所以你大概有些不清不楚。这完全是党的宽大以及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的结果,但他自己认为谈不上什么自我改造。他认为本来“戴帽子”与“摘帽子”都是他们的事,与他无关。——朱梅馥《傅雷家书》(到了66年再看这句话,简直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
这么骄傲的人,明明觉得自己没问题,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低头,到最后,觉得了无牵挂,反而还成了家人朋友的拖累,自己所擅长的,又是国家所不再需要的,走上那条路,却又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。

看这个书,有一种越来越惶恐的感觉:总觉得这明显是给做父母看的书信……天下有几个父母的学识,能如此渊博?并且还能在儿子的事业道路上,处处切中要害的分析到位。还能把自己的感情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……才看了20%,不过,我猜、我担心,恐怕,他们把为人父母的话,都讲完了。另外,傅雷真的对儿子很严厉吗?

另又,最后傅雷反复提及的丹纳的《艺术哲学》,不知是否能看懂。他说:“阅读也不宜老拣轻松的东西当做消遣;应当每年选定一二部名著用功细读。比如丹纳的《艺术哲学》之类,若能彻底消化,做人方面,气度方面,理解与领会方面都有进步,不仅仅是增加知识而已。”很有道理。可惜儿子不愿听进去。
 

© 等闲 2021 - 2024